2015年6月30日晚,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萨克斯管专业留学生潘儒思(Jason Pockrus)于川音星海音乐厅举办萨克斯管独奏音乐会。他获美国Fullbright基金会资助在川音随李雨生教授学习研究中国萨克斯管音乐。本场音乐会的下半场共4首曲目,且全部是中国作品,而其中之3首都是潘儒思亲自改编而演奏。所以本场音乐会亦算是他在川音这短短几个月中学习与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
音乐会开场曲目为美国作曲家David Maslanka为萨克斯管与钢琴创作的<<奏鸣曲>>。这首曲目对于听众并不陌生,大约四个星期前,美国萨克斯管演奏家Nathan Nabb就于川音大音乐厅上演过这首作品。而本次潘儒思的演奏更为我们加深了对这部巨型奏鸣曲的印象。我们又一次听到又一位来自美国本土的演奏者对这部恢宏的奏鸣曲的理解与诠释。其颤吟的处理精致,平静而绅士的声音印象蕴含着热情的搏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处理理念神似中国的"中庸"哲学思想。即这种颤音既不十分沉寂、冷静、吝啬,又不过分热烈,如音高与音色波动很大。可谓之中和之美,不激不厉。
听众能感受得到潘儒思的音色清澈温柔,也能感受到他的音色中每一个音对其泛音列的追求。这种声音的效果亦是建立在演奏者对每一个音其中之泛音列的控制与展现,即建立在丰富的泛音之上。
下半场全部为中国作品,第一首是宁保生先生为竹笛而作的<<春到湘江>>,潘儒思将它改编为高音萨克斯管与钢琴的版本。萨克斯管这件旋律表现力极强的乐器表现其他器乐作品亦是非常具有潜力的。听众能够从这位演奏者的声音中感受到他对中国音乐的思考与感受。竹笛音质空灵清脆,演奏旋律自然而流畅,所以改编这首作品时更应注意调性的选择。太低则压抑,太高则尖锐困难。且每个调性的指法不同,故而演奏出的旋律的色彩有所差异。所以调性的选择是一个值得一直深思的问题。第二首为我院作曲系教授郭元老师为萨克斯管创作的<<巴山音韵>>。这首作品将中国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潘儒思的演奏或许是在场许多观众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宁静而具有沉思性的色彩为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两首曲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黄海怀先生创作的<<赛马>>。演奏者用古典萨克斯管的理念、声音来诠释中国民歌、民族音乐。我们听到的是古典萨克斯管的音质概念与审美方式对这种音乐的表现。古典萨克斯管的强大包容性就体现在了这里面。而这位听惯了大小调式的美国白人对中国音乐五声性的理解与思考也十分难得。在<<赛马>>的演奏中对相同乐段的不同处理亦清晰可见。然而音乐的乐句感及其所蕴藏着的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情愫还需要一直思索、探究下去。
美国年轻一代的学生、演奏家们正在逐渐的深入研究中国音乐,中国文化。他们掌握了语言之后开始读书、游历、记录、撰写论文。一点一点向着自己的高峰不断前行。我们年轻一代的萨克斯管学生、演奏者更应该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五声性音乐或许是我们的根,只有根深深的植入土壤下才能最后枝繁叶茂,进而我们研究其他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语言才能更加立体清晰、深入深刻。同时,亚洲国家应该思考何时可以像日本的作曲家那样,创作出影响全世界的萨克斯管作品。我们国家的萨克斯管艺术工作者应继续与优秀的作曲家密切合作,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让中华文化融入到萨克斯管的发展中!
四川省音协萨克斯管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All Copyright Reserve
备案编号:蜀ICP备14014116号-1 电子邮箱:6053478@qq.com 联系我们 成都网站制作:三以网络